初春时节,走在合肥南淝河景观带上,水流潺潺,风光秀美,各类植被相映成趣,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。你可能想不到,这里有一个新建好的排涝泵站。

作为半地埋式雨水排涝泵站,合肥徐涵排涝泵站巧妙采用了屋顶微地形绿化方案,与南淝河景观绿化相得益彰,不仅提升了南淝河岸线视觉效果,更提升了淝河镇片区的排水防涝能力。据悉,其排涝能力为23立方米/秒,服务面积约2.3平方公里,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00年一遇、排涝标准采用50年一遇。

排水防涝工程体系就像城市的 “血管”,排涝通道管网通畅,自然能够降低城市内涝的发生风险。前不久,我省出台的《“十四五”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规划》要求逐步建立完善防洪排涝体系,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,整体提升城市内涝治理水平。根据皖北、皖中、皖南不同自然地理条件、水文气象特征和城市规模等因素,科学确定治理策略和建设任务,选择地域适用措施。老城区结合更新改造,修复自然生态系统,补齐排水防涝设施短板;新城区高起点规划、高标准建设排水防涝设施。

“十三五”期间,我省完成136个主要易涝点整治,新增雨水管渠5860.8公里,新增泵站排涝能力2534.7立方米/秒,新建及改造行泄通道1135.5公里,新增雨水调蓄规模915.0万立方米,建设雨水渗透和利用工程308.6平方公里,明显缓解了正常降雨条件下的城市积水内涝问题。据统计分析,在2020年全省城市雨量、雨强均超过2016年水平的情况下,城市基础设施损失不到2016年的一半。然而,有业内人士坦言,目前排涝设施标准仍偏低、自然调蓄空间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、外洪顶托排涝不畅、信息化及应急处置能力尚待提高。

“‘十四五’期间,将根据建设海绵城市、韧性城市要求,因地制宜、因城施策,提升城市排水防涝能力,用统筹的方式、系统的方法解决城市内涝问题,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,为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,推动城市排水防涝设施高质量发展。 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有关负责人说。

《建设规划》明确,要全面实施城市内涝点整治,持续实施城市排水管渠泵站改造提升工程、行泄调蓄建设工程、源头减排工程、信息化建设与应急处置工程,到2025年,建立完善的“源头减排、管网排放、蓄滞削峰、超标应急”城市排水防涝体系,总体消除城市内涝隐患。城市建成区累计50%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建设相应要求,排水防涝设施建设的系统性得到加强,排水防涝能力显著提升,内涝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,基本保障城市安全运行。到2035年,全省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进一步完善,排水防涝能力与建设海绵城市、韧性城市要求更加匹配,总体消除标准内降雨条件下的城市内涝现象。

让城市“会呼吸”更安全宜居,钱从哪里来? 《建设规划》指出,建立政府主导、多方参与的投融资机制,省级财政要积极争取中央资金支持我省城市内涝治理。同时,探索统筹防洪排涝和城市建设的新开发模式,采用“分级设防、雨旱两宜、人水和谐”的城市公共空间弹性利用方式,整合盘活土地资源和各类经营性资源。

此外,我省还将城市排水防涝纳入安徽省城市生命线工程,建设城市排水防涝信息化调度平台,提高城市内涝预警、监测、调度、和应急处置能力。(何珂)

推荐内容

网站地图